奥中科技协会访谈系列:科技领军青年王允腾

引言:

 

王允腾博士,现任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BOKU University)岩土工程研究所Privatdozent,主要从事岩石变形破坏机理及岩土数值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等计算力学、固体力学和岩土工程领域国际旗舰期刊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20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主编Springer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丛书1部;于2023年、2024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知名学者引用3100余次,H指数为28,其中单篇最高引用339次,12篇SCI论文引用超过100次。王允腾博士作为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或Coordinator)主持奥地利自然科学基金FWF项目2项、欧盟地平线计划玛丽居里项目2项、奥地利政府间科技合作基金项目1项和奥地利维也纳Otto Pregl项目1项。

 

王允腾博士不久前被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评选为“欧洲华人科技领军人才”。奥中科技协会很荣幸对王允腾博士在学术探索中的见解和实践进行了采访。

 

采访人:刘晓珊

 

问:做科学研究,你是如何去想,去实践的?

 

想法基于你现在对这个学科的理解,而想法付诸实践是需要很多客观条件的。

 

博士开始需要大量地读文章。我从博士二年级开始有读文献的习惯。现在有固定几本期刊,每个月我会把期刊最新一期的目录看一遍,了解动态,以及我感兴趣的人在做什么。

 

对于文献中不了解的知识点可以先问一下GPT。遇到具体不懂的问题,给通讯作者发邮件请教,其实大家都很乐意回复。我博士期间得到的回复率大约百分之六七十。

 

要了解这个课题的前沿。比如说在会议里面,让别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思维。国际会议里很多明星,相关甚至跨学科领域的人可能在做类似的事情,考虑是否能借鉴。

 

 

 

问:有没有想法枯竭的时候?怎么办?

 

看论文或者是看别人现在研究到什么地方了。岩石上有断裂的问题,钢筋上或者是别的生物上,甚至是生物细胞膜也有一个断裂的过程;我们做的是阿尔卑斯山的地质条件,喜马拉雅山是否有相似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即使结论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方法可能效率不一样......

 

但是只跟一个课题,一个理论,继续做拓展应用,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研究员。独立研究员还需要开拓和引领。

 

 

 

问:可以介绍一下你撰写学术文章的操作方法吗?

 

我写论文的逻辑是先把各章的标题列出来,再把需要的图片准备好。我觉得可以了,就不会在这个框架下再加任何东西。避免进入总是可以更好一点的自我否定循环。

 

有些时候在一个阶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需要知道投稿杂志的水平。

 

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我记忆深刻。从审稿人的意见中仔细提高文章,到最后发表,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问:你觉得发表论文是科研的目的吗?

 

发表论文只是工作的一个表达形式,他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论文把科研兴趣转化成了一个可以汇报的成果。

 

 

 

问:你的科研工作大部分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的?

 

现在的多学科科研过程很难一个人完成全部。而科技发展到现阶段,要找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寻求合作,要充分地了解你周围的同事,他们强项在什么地方。充分地了解你的团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谁做实验,谁做辅助,如何搭配;是在自己的圈子里找合作伙伴,还是扩大范围,等等。

 

一些科学研究工作非常强调跨学科的合作。我们需要了解各学科领先的那些人的研究,然后考量和自己领域相互融合的可能。比如我们去年开始的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15个单位的合作项目,涉及专业包括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数学、流体力学等等。我们可以和博士生到当地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一起探索科研想法。

 

图片提供:王允腾